基本上,大部分的人都其實很受制於機具或是物質。
而這些所建構出來的人的習慣,才是影響最終結果的原因。
有自覺的人,或許可以跳脫機具與物質的限制,但是那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以下為個人經驗分享=============================
最早的時候我是用Pentax的*ist DS的....
之後,因為某位學長借我一台Nikon FM2+送兩捲kodak tri-x
並且帶我去八德路上的達蓋爾工作室。
從此,之後我才進去了黑白底片的世界。
在這之前,我就在AI-photo版認識了現在的Photocritic版的3miau板主。
記得有一次他在MSN 上跟我說:要我注意光線和曝光的問題。
但是那時候的我,算是聽不進去,也聽不太懂吧。
畢竟自己買了國家地理攝影精技摸索,也拿著DSLR拍拍拍....
然後看著LCD 修正啊....
過亮,就修正成暗的,過暗就修正成亮的。
可是怎樣拍,還是不滿意啊....

後來因為接觸黑白底片的關係,也有機會接觸到暗房
於是,開始知道ansel adams 的zone system.....
然後開始瞭解到預視的概念,同時也因為使用底片相機實作。
所以,才明瞭所謂的前製與後製是什麼關係。
也經由這樣的訓練掌握到光影階調與底片濃度到最後想要的成品的關係和工作習慣。
對我而言,這樣的工作習慣的建立是很珍貴的。

但是,其實在我8/9那天去ptt DLSR版聚前,並沒有清楚而完整的意識到,
從一開始的預視與預想,到掌握切割光影階調的曝光值取決,
與最後的成品所應該有的階調展現,這樣一個完整的攝影流程的學習和建立是很重要的,
同時也必需要親自去操作。並且,從中尋找到光影明暗與色準的基準的。
而3miau 那天在DSLR版聚時候,說:建立攝影的流程很重要的事情。
而接觸傳統攝影的人,因為之前傳統攝影的教學與經驗累積,
已經將這一套學習系統透過傳統的器材和標準建立起來。
而跟隨這套標準來學習攝影的程序,與建立攝影流程的習慣,是相對容易的。
在習慣建立後,其實使用什麼樣的器材其實差異已經不大了。
因為人為的習慣會在,很多時候選擇器材只是因為拍攝目的取向的關係。

而一整套的攝影流程其實應該是從計畫拍攝開始,到拍攝準備工作
之後到現場決定拍攝,最後回去沖洗,最後放大輸出,再次調整到媒材上。
然後,最後到展場呈現給觀看的人。才叫做一整套完整的作品。
所以傳統的攝影社團,一定會有成果發表展,
其目的就是為了要走完這一整套真正的攝影流程。
所以,基本上沒有影像是不經後製可以讓其他人看到的,差別只是機器設定或是店家幫你,
還是你自己親自調整的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wins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